去池上之前, 還有3小時的時間, 原本打算到台東森林公園租腳踏車逛逛, 不過適逢中午,天氣炎熱, 一到公園裡, 就打退堂鼓.於是改去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來到史前館, 先逛了岩繪˙岩雕—石頭畫布上的史前史 岩畫特展.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位於台東市康樂車站南側, 面積約10公頃,建館宗旨是希望藉由博物館的研究、典 藏、展示、教育和遊憩功能,啟發大眾對於臺灣之自然 生態、史前文化及原住民文化之豐富和多樣性有更多的 認識,並促進大眾更珍惜、尊重這片土地綿延不斷的自 然與文化生命。
史前館建築略呈長方形,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東 側為遊客入口大廳,北側為展示廳,南側為行政大樓,西 側則為半月池,並延伸至附屬景觀公園。建築造型具有臺 灣本土地方獨特風格,以中央山脈為倚靠,面向日昇之太 平洋,由世界知名的後現代主義建築大師 Michael Graves 設計,其設計理念在強調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關係及過去與 未來之間的關係,期使參觀者對於展覽品的體驗更為豐富。
史前館不僅是國內第一座以史前和原住民文化為範疇 的博物館,也是第一座包含博物館、考古遺址和自然生態 公園的博物館,更是好山、好水的臺灣東海岸第一座國家 級的博物館,具有任重而道遠的使命,除充分發揮社會教育 、文化保存、學術研究和觀光休憩的功能外,也以臺灣史 前和原住民文化出自本土又超越國界的意涵,發展成最能 展現本土文化特色,並具國際視野和國際地位的一流博物 館,為追求和實現的願景。
地址:950-60 臺東市博物館路1號
電話︰089-381166
開放時間:09︰00~17︰00 週一休館
岩繪˙岩雕—石頭畫布上的史前史 岩畫特展
原始藝術的史前岩畫傳遞出沒有文字時期的人類文化樣貌,在世界各地多有發現。1978年起,臺灣「萬山岩雕群」的現蹤並開始透過學術研究,而重現於世人眼前。2008年8月22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公告指定為臺灣第七處國定遺址。
本特展以萬山岩雕群為核心,揭開其神秘面紗一角,期望能開啟未來臺灣岩雕探索的新頁,並廣度面的與世界岩畫點接軌,更清楚的呈現遠古史前人類在岩石畫布上所留下的這部史前史書的記錄。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展覽時間】2011年12 月23 日起至2012 年9 月2 日
【展覽地點】本館第一特展室
【特展網址】http://special.nmp.gov.tw/2011rock_art/
萬山岩雕
正值午餐時間, 特展室裡只有我們, 可以很舒適地看展.
視聽室看影片介紹原民文化, 還有琉璃珠製作.
特展室裡待了半小時之後, 接下來去【臺灣自然史】展示廳、【臺灣史前史】展示廳以及【臺灣南島民族】展示廳。
人類的演化
人類的演化
人類的文明史不到1萬年,但自然史長達600萬年以上。科學家為追溯人類的根源,除了搜尋人類祖先的化石、遺物,研究現生靈長類也可得到重要的線索。
1862年,英國解剖學家赫胥黎指出:猿與人的相似程度比較高,猿與猴反而沒有那麼相似。猴與猿的行進模式有很大的差異:猴以四肢在樹枝上行進,猿則以雙手將身體懸掛在樹枝下行進。因此猿的肩關節可以打開180度,並做360度旋轉。人類有靈活的肩關節才能打棒球。
臺灣史前史展示廳
臺灣史前人的生活:
臺灣史前人類的生業方式以採集、捕魚、狩獵及農業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從舊石器時代的採集及漁獵,到六千多年前大坌坑文化人開始種植根莖類作物,直到四千多年前,臺灣才進入穀類農業階段,但漁撈及狩獵一直是重要的生產活動。
大約六千多年前,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大坌坑文化」開啟了臺灣的新石器時代。約四千七百年前,「細繩紋陶文化」在全臺各地興起,各地區不同類型的細繩紋陶文化成為臺灣史前文化的基礎。
四千多年前,當臺北盆地還是古臺北湖的時期,圓山文化人及芝山岩文化人就生活在湖畔,他們在湖中撈貝捕魚,在附近山林中狩獵,在聚落旁種植稻米。撈拾的貝類在吃完之後隨手丟棄,形成豐厚的貝殼堆積,考古學家稱之為貝塚。
史前館是一個很值得花上一天來深遊的地方, 而且空間寬敞, 很舒服. 可惜這次時間不夠,只能蜻蜓點水式地逛一圈.
史前館二樓有餐廳, 距離還車時間還有一小時, 就在這裡用餐, 點了獵人餐
原民餐.
本來想逛一樓的紀念品店, 也沒有時間逛了.不然是很想在這裡買琉璃珠飾品. ^^
在這裡還發生了一段小插曲. 離開史前館後, 就在快到台東火車站, 準備還車後, 就去搭火車, 卻在車上發現 有一台相機不見了, 應是遺落在史前館的廁所. 快車返回史前館後, 到廁所裡找不著, 看到清潔大伯在附近, 原本不抱希望地問了是否有在廁所內發現相機? 沒想到真的是這位清潔大伯發現後, 送到服務台. 真是非常感謝他的幫忙. 雖然後來錯過了火車, 可是心情卻出奇地好. 因為這就是人情,民風, 皆令人留連忘返的台東.
0 comments